云南中医药大学成立于1960年,是全国第二批成立的高等中医药本科院校,2016年成为云南省政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高校。我校成人教育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末。由当初的夜大发展成人教育学院,继续教育学院。我成人教育函数层次有高升本,专升本,高升专。先后在 昆明、曲靖、玉溪、普洱、楚雄、个旧、大理 等地设函数站和教学点。为了方便学员,学校开设函授,业余,远程教育。利用互联网手机app等多种教学手段为学员提供学习。学生可以利用自己业余时间随地可学。很多学员已为成人在职学习提供了既方便、快捷,又能保证质量、学员可以自主学习、个性化学习、多样化学习的网络学习平台,使学生学习不受时空的限制,缓解了成人在职学习的工学矛盾。
报考云南中医药大学函授,业余高升本,专升本,高升专各需要参加成人高考,我校按考试院划分录取分数线从高到低录取,被我校录取后再以函授,业余,远程教育,等形式学习,函授就是利用寒假和暑假进行学习,业余利用周末学习,远程教育利用网上平台进行学习。学费严格按省物价局规定收取,学费按年交。学生缴费后到我校就近的函授站教学点进行学习,成绩各科合格二年半颁发毕业证书。本科学生成绩良好,毕业论文优秀,参加学位英语考试,颁发学士学位证书。电子注册,终身可查。
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简介
云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是传承与创新的中医智慧中枢,溯源于1960年建校时的中医理论教研室。学院以“经典筑基,跨界融通”为理念,首创《滇南医家临证思维》《彝族医学基础理论》等特色课程,构建“中医经典+现代医学+民族医药”三维知识体系,建成全国首个民族医学古籍数字化解剖平台,将彝文《齐苏书》、傣医《档哈雅》典籍融入现代教学。
依托云南道地药材资源,学院建成“中医证候生物学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,在慢性肾病傣医证候分类、三七调控自噬机制等领域取得突破,研发的AI舌诊辅助系统获22项国家专利并应用于基层中医馆。首创“经典病房”实践模式,在附属医院设立佤族医药疗效评价基地,实现经典方剂循证研究转化。
学院牵头制定《民族医基础术语国家标准》,培养的学生连续六年蝉联全国《黄帝内经》知识竞赛西南赛区冠军。作为中国-缅甸传统医学合作基地,开发中缅双语中医慕课,培养的毕业生68%扎根边疆民族地区,成为激活传统医学现代生命力的“守正先锋”。
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简介
云南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创立于2006年,是中国民族医药高等教育的开拓者,全国首个开设傣医学、彝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科研重镇。学院以“解码民族智慧,激活生命秘钥”为使命,构建“医药文遗”四位一体培养体系,独创《跨境民族医药比较研究》《彝医星历诊疗技术》等特色课程,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民族医药手稿数字化中心,收录彝文《聂苏诺期》、傣医《巴腊麻塔坦》等古籍孤本3000余卷。
依托云南25个世居民族医药资源,学院建成国家民委“民族医药传承创新基地”,主导制定彝族医药病证分类、傣医四塔理论等6项国家标准,研发的彝药“骨灵膏”、傣药“雅拢帕雅”等12种新制剂纳入医保目录。首创“村寨医药活态传承计划”,在怒江、西双版纳建立8个民族医工作站,培养既通晓经方又能辨识民族草药的“双栖人才”。
学院与老挝、泰国共建“澜湄民族医药协同创新中心”,绘制东南亚跨境药用植物基因图谱,其佤族医药抗疫经验入选WHO传统医学抗疫案例库。毕业生中71%扎根边疆,培训乡村民族医1.2万人次,让千年口传医药智慧在现代医疗体系中焕发新生,成为守护中华民族医药基因库的“文明译码者”。
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简介
云南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植根“植物王国”云南,溯源于1978年中药学专业,是国内道地药材研究与开发的领军院系。学院以“本草智造,守正出新”为理念,构建“资源-栽培-制剂-质控”全产业链育人体系,首创《跨境民族药资源学》《药材区块链溯源技术》等前沿课程,建成国内首个“三七全息生长数字孪生实验室”,实现从种植到炮制的全流程AI模拟教学。
依托云南3000余种药用植物资源,学院建成国家发改委“西南药材产业技术研究院”,突破天麻保鲜活性锁存、滇重楼仿野生栽培等关键技术,研发的三七茎叶纳米制剂获美国FDA认证。主导制定ISO国际标准《中医药-云南茯苓》,建成中老边境跨境药材基因库,绘制全球首张草果代谢组图谱。
学院首创“一县一药”产教融合模式,在怒江、文山等地建立20个GAP种植示范基地,培养“懂药性、通农技、会经营”的复合型人才。毕业生中65%投身乡村振兴,助力云南中药材出口额突破50亿元,让乌蒙山间的本草智慧化作守护人类健康的现代良方。
云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简介
云南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创立于1985年,是西南边疆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的创新标杆。学院以“承古融今,医道并重”为理念,首创“三阶五维”培养模式,将中医师承教育、民族医诊疗技艺与现代循证医学深度融合,开设《佤族医药临床实践》《跨境多发病中西医协同诊疗》等特色课程,建成全国首个“民族医智慧病房”临床实训中心,配备AI舌脉诊辅助教学系统,实现病例数据与傣医“四塔五蕴”理论的数字化映射。
科研聚焦民族医学临床转化,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傣医风湿病重点研究室”,制定《彝医骨伤诊疗技术规范》,其傣药“雅拢”联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方案获国家专利并在老挝、缅甸推广。学院在滇西边境设立8个“国门健康驿站”,首创“移动式民族医巡诊车”覆盖30个直过民族村寨,疫情期间研发的“扶正抗疫颗粒”纳入云南省中医防治方案。
与泰国清莱大学共建“湄公河中医药临床教学中心”,培养双语临床骨干400余名,毕业生中74%扎根县级医院及民族地区,主导的“一乡一民族医”计划培训乡村医生1.8万人次,让千年彝傣医药智慧在基层临床实践中焕发现代生命力,成为守护边疆健康防线的中西医协同先锋。
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简介
云南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创立于1993年,是中国民族护理教育与中西医结合创新的西南高地。学院以“岐黄仁术,护佑苍生”为理念,构建“中医护理+民族技法+智慧康养”三维育人体系,首创《傣医五蕴平衡护理》《彝药火草灸慢性病管理》等特色课程,建成全国首个“民族护理技艺数字化传承中心”,开发佤族药浴虚拟仿真系统、AI脉象护理评估平台,学生连续四年斩获全国中西医护理技能大赛一等奖。
科研聚焦边疆健康需求,建成省级“民族医药护理技术”重点实验室,在跨境登革热中医护理路径、滇南傣族老年认知症照护模式等领域取得突破,研发的“南药精油压力性损伤敷料”获12项国家专利并产业化。学院牵头制定《云南少数民族母婴中医护理规范》,其“滇西民族医养结合示范点”覆盖26个边境村寨,培养的毕业生中81%扎根基层,疫情期间创新“扶正祛邪茶饮包”配送模式惠及30万边疆群众。
云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康复学院简介
云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康复学院发轫于1988年,是融合传统技法与民族智慧的康复医学高地。学院以“针砭传薪,康养无界”为理念,首创“古法+民族+科技”三维教学体系,开设《彝医火草灸疗法》《瑶族药线点灸技术》等独创课程,建成全国首个“民族针灸虚拟仿真传承平台”,运用AI经络循行追踪系统与VR针刺训练舱,实现怒族竹罐疗法、傣医刺血术等12项非遗技艺的数字化教学,学生团队连续三届问鼎全国针灸临床技能大赛。
科研聚焦民族医技现代化,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“民族外治法重点研究室”,突破佤族药泥灸透皮控释技术,研发的“智能蜂针诊疗机器人”获18项国家专利,其傣医“暖雅”疗法治疗冻结肩方案纳入行业指南。学院在滇西边境建立6个“国门中医康复站”,首创“马背上的针灸队”覆盖独龙江流域28个村落,将彝医火疗技术应用于乡村振兴慢性疼痛管理。
作为中国-东盟传统医学合作枢纽,学院与泰国、越南共建“澜湄针灸创新工坊”,培养掌握壮医经筋疗法、跨境疫病康复技术的双语人才500余名,毕业生79%扎根基层,主导制定《云南民族外治法技术规范》,让千年民族医技在现代康复领域焕发新生机,成为守护边疆健康走廊的“银针卫士”。
作为中国-东盟护理人文交流基地,学院与老挝、柬埔寨共建“澜湄民族护理培训中心”,培养通晓壮医推拿、傣医药膳的双语护理人才600余名,以“云岭天使”品牌赋能乡村振兴,让千年民族医药智慧在现代护理实践中焕发新生机。
云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简介
云南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创立于2005年,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传播中医药文化的“桥头堡”。学院以“银针传友谊,本草连四海”为使命,首创“中文+中医+民族医”三轨培养模式,开发《跨境民族药双语实践》《中医文化国际传播》等特色课程,建成全国首个“澜湄传统医药慕课平台”,实现中老缅泰四国语言同步授课,覆盖沿线国家学员超2万人次。
依托云南区位优势,学院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、老挝国立大学共建6个海外“云中医中心”,在缅甸佤邦开设首家中草药种植实训基地,主导制定《中医药国际教育东南亚区域标准》。疫情期间创新“云端望闻问切”远程诊疗教学系统,其“扶正抗疫双语课程包”被柬埔寨卫生部采纳推广。
学院培养的5000余名留学生中,23%成为所在国中医药立法推动者,孵化“老挝传统药典数字化”“缅北中医抗疫志愿者队”等跨国项目。作为“中国-东盟传统医药教育联盟”秘书处,连续八年举办澜湄传统医药技能大赛,让傣医“暖雅”疗法、彝药火草灸成为“一带一路”健康合作的新名片,以文化共鸣重塑中医药国际传播的“云南范式”。
云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简介
云南中医药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创立于2001年,是中国中医药领域“文管融通”教育的开拓者。学院以“以文载道,以管促医”为核心理念,构建“中医药文化传承+健康产业管理+医药法治”交叉学科体系,首创《茶马古道医药贸易史》《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务》等特色课程,建成全国首个“民族医药口述史影像数据库”,收录彝医毕摩仪式、傣医“口功”疗法等2000小时活态文化资源。
科研聚焦中医药现代化治理,主导制定《云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服务标准》,研发的“民族医药文化数字IP转化系统”获国家版权局认证,其“滇南跨境药材贸易区块链溯源模型”应用于中老边境合作区。学院牵头编纂《云南民族医药法规汇编》,孵化“阿诗玛中医药文创”“普洱茶疗康养”等产教融合项目,培养既通晓《黄帝内经》又掌握现代管理的复合型人才。
作为中国-东盟传统医药文化研究基地,学院与泰国、越南共建“澜湄传统医药政策研究中心”,培养双语医药法律顾问300余名,毕业生中69%投身中医药文化传播、基层医院管理及大健康产业,主导的“一村一健康管理员”计划培训乡村骨干1.3万人次,让千年医药智慧在现代治理中焕发新生,成为中医药人文生态的“织网者”。